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05 02:10:26 教案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集锦七篇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集锦七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九九重阳这一天,孟浩然应邀去一位农村老友家做客。

一来到农村,孟浩然顿时脑清气爽,清新的空气随风而来。近外,树木繁密茂盛,树干笔直向上,它们沐浴着阳光,茁壮成长;脚下,小草碧青碧青的,它们随风摆动,仿佛在跳着优美的舞蹈,欢迎他呢;风儿“沙沙”作响,又似乎在唱一首悦耳的歌;仰头高望,小鸟或低空盘旋,功高空飞翔,自由自在。远处,城墙外的青山秀峰连绵起伏、一望无际!朦胧的远山,笼罩着一层轻纱,隐隐绰绰的,像几笔淡墨抹在天边;一个个山顶探出轻纱外,又似朵朵出水芙蓉。一间间茅舍,有次序地座落在村上,茅舍上空炊烟袅袅,似含羞的少女蒙着一层薄薄的丝纱,翩翩起舞,在阳光下婀娜多姿,看到这儿,孟浩然情不自禁地说:“好!好啊!好一幅纯朴自然的田园山水画呀!”孟浩然踏着碎步来到老友家,他走上前去,推开阑门,一阵诱人的香气扑鼻而来,餐桌前老友与其妻子正马不停蹄地端着美味佳肴跑前跑后呢!老友见孟浩然来了,便放下手边的活,迎了上来。“啊,是孟兄来啦!在下有失远迎,失敬!失敬哪!”便双手握拳,俯下身来。孟浩然一见,忙用手抬起老友道:“咱们谁跟谁呀,还在乎怕这些?”“这是!这是!”屋内,老友之妻喊道:“孟大哥好不容易来这一次,怎尽站在门外说话,我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还不快不尝尝。“二人坐下后,孟浩然将菜品尝一番后,说:”好味道!贤弟真好福气呀!有这么一位贤妻。老友妻子害羞了便进了内屋。

老友打开窗户,只见窗外菜园里一片丰收的景象。玉米、高梁又高又大;番瓜,黄瓜长得肥壮而又新鲜……孟浩然说:“今年是个丰收年呀!”“可不是,咱家的.庄稼剁啊!都超过房顶啦!前年我养的那头老母猪,现在健壮着呢!它还为家争光,生了8头小猪崽呀!”老友乐滋滋地说。

“哦,是吗?生了8头呀!那可是好事儿啊!”孟浩然惊喜地说。“孟兄呀,你若是来的早呀!还有更大的惊喜呢!”“哦?是什么惊喜呀?”孟浩然忙问。老友不急不忙地说:“孟兄有所不知哪?在农村,初秋一来,那菊花便遍地开放!香飘四溢!美不胜收!只可惜,孟兄未见到那番情景!”哎!确实可惜。不过,贤弟放心!来年重阳,我定会再来小舍。到那时,我定要大饱眼福一番!“孟浩然说道。老友一听,也来了劲头说,:“好!明年此时咱们在此相会!”说罢,二人朗声大笑……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古诗,能说出古诗的大意,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并能够默写全诗。

2、结合第六组课文,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彩色笔;教师准备《母亲的爱》范文;打印课文。

教学过程:

一、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1、请你先自已轻轻地读或者哼,或者吟唱这首诗三遍。

2、根据提供给你的材料上的注释,请你一个词、一句话地理解,一个词、一句话地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在自学的过程中,你觉得有什么困难、疑问,请随时提出来,老师随时给你提供帮助。(学生自学)

二、交流反馈,自学情况

1、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从逐句到整首诗。(教师随机指正)

2、同桌相互说说诗的意思。

3、好!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三、想象诗境,体会母爱

这首诗中哪几句是诗塑造了慈母的'形象,哪几句诗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交流)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里诗人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画中的慈母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仿佛又是怎么说的?(学生交流)板书:做 想 说 小结:母亲那细小的动作,周到的考虑和谆谆教侮,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慈母的形象。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你们觉得画怎样的一幅画,才能表现这句诗的意境?画中应画些什么? 现在就请你画一画,画出诗人所要表现的意境。请三位学生到上面来画。(学生板演)三幅画中,哪一幅最能表现诗句的意思?(有谁能说小草的心茎不断地抽发成长就能够报答得了春天阳光所给予的温暖呢?) 诗句中的“小草“指什么?“三春晖”又指什么?那么诗人指的仅仅只是这些吗?(“寸草心”指儿女微小的孝心。“三春晖”比喻母爱。) 是呀,这如小草之心的儿女,无论如何也难以报答像春天阳光般广博而温暖的母爱。你看在诗人心目中母爱是多么地伟大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教师范读)

同学们,大家再来读一下这首诗。(个别读,集体读)

四、结合生活,体验母爱

古时的游子写了满含深情的《游子吟》,今日的作家也写了慈母对自己的爱,老师这里有几篇短文,大家听一下他们是怎么写的。(教师读) 朴素的语句中,慈母的形象是多么地伟大。现在也给你一次机会,请你用《母亲的爱》为题,写一篇短文,写出母亲对你的爱!

五、练习

1、读写生字和词语。

2、说说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 慈 母 手 中 线 意 恐 迟 迟 归 谁 言 寸 草 心 报 得 三 春 晖

3、说说《游子吟》这首诗的意思。

4、背诵并默写课文

5、请自选一个题目写一篇短文。

(1)妈妈的爱

(2)报答妈妈。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评委老师:早上好!我说课的课文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通过介绍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课文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与物产。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二是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因此,根据课标对中年级的具体要求,结合本组和本课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拟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正确“珊瑚、绽开、蠕动、栖息”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针对以上目标,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

说教法、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声音、形式、色彩、语言’思维的”。教师的教要遵循儿童学的规律。因此,结合本课特点,我在教学中拟用: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情境朗读这几种教学方法,且这些方法将在我以下饿教学过程中具体体现。

说教学过 ……此处隐藏4165个字……们一起走进18课,感受感受作者笔下的雷雨吧。

二、识字

1、作者到底写了雷雨的哪些景象,请小朋友自己读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生字的字音,不认识的字请教你的同桌。

自读课文。

2、出示句子:刚才小朋友读得非常认真,生字这个拦路虎消灭没有?老师从课文里选了4个句子,看水能字音读准,句子读通。其他的小朋友可要听仔细了,看他的字音读准没有,句子读通没。

自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出示生字:生字在句子中能读准,单独出现还能读好吗?

同桌互读──男女赛读。

4、记字形:生字朋友的名字读准了,样子记住了吗?怎么记的?

5、巩固生字:

⑴ 自读生字卡上的词语,分大组组词。

⑵ 在生活中识字。

三、学习课文

1、分大组赛读课文。

2、边读边想围绕雷雨,你读的这个部分写的是雷雨什么时候的景象?

指名回答。

板书:前 中 后

3、品读课文:想不想欣赏一下雷雨的这三个不同的景象?

雷雨前:

⑴ 出示课件: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板书:乌云、大风、闪电)

⑵ 从你看见的,听见的,感受到的,你认为这是什么时候的景象?

⑶ 刚才大家看了,说了雷雨前的景象,现在我们读一读作者写的雷雨前的景象,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什么?

自读课文──指名回答──谈体会──齐读。

⑷ 小结:是呀,雷雨前的天气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黑沉沉的'乌云像巨石一样压下来,狂风席卷大地,闪电、雷声也不甘示弱,赶来凑热闹,多可怕的气氛呀,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来告诉大家,让老师也感受到。齐读 1~3自然段。

雷雨中:

⑴ 出示课件:不一会,雨下起来了,这时你听见了什么?(板书:雨)

⑵ 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请自读4~6自然段。

⑶ 读了第二部分,你感受到了什么?

⑷ 小结:是呀,雷雨由大变小,真是变化莫测!

⑸ 让我们一边听雨声,一边带着刚才的感受读一读4~6自然段。

雷雨后:

⑴ 出示课件:渐渐地,雷声、雨声都小了,一场雷雨很快结束了,雨后的景象又是怎样的?谁能说一说?(板书:彩虹)

⑵ 是呀,万物经过大雨的洗刷,一切都变得那么清新,花儿开了,小鸟,小青蛙欢快地唱着歌,如果你现在就是这个小朋友,你有什么感受?

⑶ 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7~8自然段,看谁能读出雷雨后那美丽的景致。

⑷ 小结:雨过天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

四、拓展

1、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欣赏了雷雨前、中、后的不同景象,感受到了它们不同的特点,相信这神奇的大自然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雷雨这么神奇,春雨、秋雨、冬雨又是怎样的?谁能说一说?

2、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幅永远也读不完的书。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不过,只有细心的孩子才能感受到,你们愿意做个细心的孩子吗?让我们一块去观察,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写成观察日记吧。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

2.反复诵读课文,想象瀑布动人心魄的场面,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3.了解黄河的胸怀、精神和气概,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壶口瀑布又是万里黄河最壮观的景象。黄河在这里以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而来,咆哮而去。你们想不想了解那动人心魄的壮观场面。那我们就随着文中的作者到壶口去看一看吧!

二、初读,读通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1)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

(2)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讨论、交流。

三、再读,感知

谈读书感受: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的感受是通过课文中的哪些词句得到的.?请再读读课文。

四、研读、感悟

根据学情随机反馈

1.通过研读,感受壶口瀑布那惊天动地的磅礴气势。

(1)结合有关语句谈理解,讲感受。

(2)通过电视屏幕放映壶口瀑布奔腾咆哮的壮观景象,使学生目睹那惊心动魄的壮观场面,耳闻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3)指导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象那惊心动魄的场面。

2.通过研读,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1)理解六、七自然段中的重点语句。

(2)教师介绍材料,帮助学生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感情。

在1938年9月,正当抗日战争极其艰苦、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时候,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壶口,他的心骤然被奔泻的瀑布所征服,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就在这里,他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回到延安,冼星海为这首诗谱了曲,杰出的《黄河大合唱》就此诞生了。这首表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的组歌,曾响彻大河上下,它不断地鼓舞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浴血奋斗。

(3)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教师引导:“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这雄壮的歌声唱出了黄河的风采,更唱出了中华民族战无不胜,奋发图强的英雄气概。

(5)说说课文为什么不以“壶口瀑布”为题,而以“黄河魂”为题?

(6)有感情地朗读六、七自然段。

五、延伸拓展

1.教师:黄河水和黄河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精神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带领中华民族像长流不息的滔滔黄河,奔向美好的未来。

2.学了本课,你有何感受,写下来,就是一篇读后感。

六、布置作业

1.展示交流你所收集到的有关黄河的资料。

2.积累本课的四字词语。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想象壶口瀑布那动人心魄的场面,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壶口瀑布既是黄河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灵魂精魄的集中体现。难点是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意思,体会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耳听、目睹壶口瀑布那动人心魄的壮观场面,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中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交流中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探究活动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和反映民族精神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事迹。

2.课后,可以举行名为《黄河颂》的朗诵会,从母亲河的魂魄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集锦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